秦皇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全程实录
来源: 长城网  郭政
2025-11-18 17:44:44
分享:

  秦皇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郭政 摄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1118日讯(郭政)1118日上午,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秦皇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全程实录如下。

  秦皇岛市委宣传部外宣科科长刘海滨:

  各位媒体朋友:

  上午好!欢迎参加由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秦皇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秦皇岛市科技局副局长钱振山秦皇岛市科技局人才与成果转化科科长巴生龙秦皇岛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乡村科技科负责人谢园秦皇岛市科技局发展规划科三级主任科员戴莉莉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有请钱振山副局长介绍整体情况。

  秦皇岛市科技局副局长钱振山

  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市科技局,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秦皇岛市科技工作的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科技惠企政策、提升县域创新能力,从衣食住行的科技赋能,到大国重器的硬核突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我们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培育布局发展新赛道、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载体,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专班,印发了《秦皇岛市2024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整体格局。依据新质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典型特征,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明确了9条新质生产力项目遴选标准,遴选出36个新质生产力优势项目,涵盖生命健康、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5个产业领域。通过积极对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的需求和堵点卡点问题,对项目在审批、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保障,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了我市产业发展能级,培育壮大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的行业领军者。哈电重装公司制造的HA级重型燃气轮机下线,成为国内首台(套)重型燃气轮机。世界最大吨位运架一体式架桥机在天业通联公司下线。中油宝世顺公司“18.3米螺旋、直缝双工艺新能源焊管生产线投产,填补了国内新能源焊管领域空白。山船重工建造的11.5万吨原油轮6号船命名交付,成为我省建造的最大吨位原油轮。

  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我们始终把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强化政策引导与激励,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55.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26%;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1.45%提升至2.6%。其中,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稳固,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为47.12亿元,占全市研发经费的比重达85%,成为拉动全市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自2022年以来,我市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壮大创新主体力量

  我们以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为核心,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创新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4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50家,较2020年增长42%;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935家,较2020年增长540%;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191家,较2020年增长31%;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达到4家,实现了翻倍增长。哈电重装公司发挥行业领军企业作用,与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牵头组建河北省核电设备产业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关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作用愈发凸显,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攻坚核心技术瓶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聚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积极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联合市内外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集中解决了一批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今年累计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442,获得专项资金1.04亿元,在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例如,在生命健康领域,支持北化工产业研究院开展外骨骼用形状记忆耦合材料及康复机器人开发应用;在电子信息领域,支持宏启胜公司开展碳纤维基柔性超级电容器关键技术及在柔性电路板中的应用研究。此外,我们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滨沅国科、中秦智能等企业开展垂直大模型开发应用,扎实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加强科技项目攻关,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五、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提升平台能级质效

  我们持续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需求,在行业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的创新支撑体系。2024年,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增至3家,较2020年增长50%;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03家,较2020年增长39%;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达281家,较2020年增长43%。这些平台覆盖了我市十大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推动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平台设施开放共享、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与中试,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六、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通成果转化链条

  我们加快建立需求对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搭建政校银企对接桥梁,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累计组织政校银企对接会近30场次,发布科技成果4000多项,现场签约合作项目160余项。连续两年举办国家级成果路演对接活动,特别是2023年成功承办科技部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生命健康专场活动,向全国发布53项优质成果,6个项目现场成功签约,有效推动了京津等优质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累计选派22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小巨人企业攻关关键技术96项、转化科技成果72项、搭建技术创新平台32个,有效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七、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我们努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创新主体认定奖补等一系列科技惠企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和获得感。2024年,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达918户,较2020年增长146%;加计扣除金额达30.25亿元,较2020年增长150%。建立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总规模2亿元的生命健康创业投资基金,与平安财险公司联合推出科研项目研发费用损失险、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险等科技保险产品。持续举办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展示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科技创新成就,激发了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八、增强县域创新能力,筑牢产业发展支撑

  我们积极统筹动员市内外创新资源和科研力量,围绕我市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为我市有技术需求的乡镇和企业选派一批农业和企业科技特派员。共建立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室、86个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累计选派1016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入村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指标数据监测,根据省科技厅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我市参与评价的7个县区,从2020年的3B类、4C类,提升至2024年的2A类、3B类、2C类。县域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实现稳步提升,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筑牢了基层根基。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秦皇岛篇章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谢谢大家!

  秦皇岛市委宣传部外宣科科长刘海滨:

  感谢钱振山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1.记者:请问秦皇岛市通过哪些具体举措,推动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秦皇岛市科技局发展规划科三级主任科员戴莉莉:

  感谢您的提问。在推动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方面,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形成了“政策激励+领域牵引+服务保障”的全链条推动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激励“稳预期”。我们不仅深入贯彻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还积极推广“智慧河北”APP等数字化服务载体,扩大政策触达范围,同时协同税务部门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让企业创新更有底气。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强牵引”。围绕我市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牵头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产业需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创新合力。

  三是优化服务保障“提效能”。建立研发投入动态监测机制,实时跟踪重点企业投入情况,对增速较慢的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靶向解决政策申报流程、创新资金对接等实际难题,确保研发投入稳步提升。

      2.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秦皇岛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秦皇岛市科技局人才与成果转化科科长巴生龙:

  谢谢您的提问!

  一、主要成效

  创新平台作为汇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是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策源地。截至2024年底,我市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8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03家和市级281家。与2020年相比,国家级创新平台增幅达50%,省级创新平台增幅达39.2%,市级创新平台增幅达42.6%,实现了我市十大主导产业全覆盖,初步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秦建设的若干措施》(秦传〔20221号)《秦皇岛市推进创新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秦政字〔20229 号)等政策文件,对企业新建省市级创新平台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资金支持。2023年、2024年分别支持165万元和125万元,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二)健全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创新平台运行效率。修订了《秦皇岛市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自建或共建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实行分级管理,注重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2025年,通过绩效评估和清理优化,分别撤销省市级创新平台1家和21家,推动创新平台结构优化和整体运行效率提升。

  (三)支持科研项目建设,增强创新平台创新能力。2021年以来,承担省级创新平台建设专项19项,获资金支持1502万元,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有效提升了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赋能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开放共享科研设施,拓展创新平台服务功能。为促进创新平台仪器设备高效利用,推动燕山大学、北化工产研院等所属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对外开放,面向社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检测和中试服务。北化工产研院为微元合成生物技术等33家企业提供服务,服务金额达6965万元,促进了创新平台资源共用共享和科技成果溢出。

  (五)加大创新人才引育,打造人才队伍建设高地。我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累计引进高级工程师以上超百人,培养高级工程师以上超800人,汇聚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产出科技成果丰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智力支撑,创新平台已成为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高地。

  3.记者:秦皇岛市在“十四五”期间高度重视科技型企业培育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请问,科技特派团在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秦皇岛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科负责人谢园:

  感谢您的提问。科技特派团是我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精准对接技术需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科技特派团制度实行以来,我们依托燕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院所的22支科技特派团,共93名专家,围绕企业关键技术瓶颈开展“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攻关关键技术、转化科技成果、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推动成果高效转化,促进产业能级提升。例如,尼特智能科技特派团协助企业优化消防应急系统设计,推动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9.6%;莱特流体特派团开发的“鱼鳞式均压布水装置”,帮助企业签订订单超2000万元,建成智能化生产线。这些案例都是科技特派团推动技术落地、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体现。

  三是强化政策与服务协同,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我们配套出台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工作的六条措施》等政策,在项目申报、平台建设、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目前,已有多个特派团合作项目获省级立项,雅豪新材料、核诚镍业等“小巨人”企业也在特派团助力下,成功建设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团工作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秦转化落地。

  秦皇岛市委宣传部外宣科科长刘海滨:

  感谢到场的各位记者朋友,也再一次向四位发布人致以衷心感谢。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关键词
发布会,科技创新,秦皇岛
责任编辑:杨利光
TOP